江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、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。学校融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管理学、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,位于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,素有“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”美誉的江西省省会南昌,对江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,被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(师范)大学。学校现有瑶湖、青山湖两个校区,占地面积3500余亩,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。瑶湖校区不设围墙,四周以一条7公里长的瑶河环抱,具有突出的生态人文特色。

学校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,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,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,1953年改为江西师范学院,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,是江西省本科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普通高等院校。2003年,江西金融职工大学(江西银行学校)整建制并入。

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全国第一批学士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,现有5个ESI全球前1%学科(化学、材料科学、工程学、农业科学、环境/生态学),5个江西省一流学科(马克思主义理论、化学、教育学、中国语言文学、地理学),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,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(马克思主义理论、中国语言文学、化学、心理学、教育学、中国史、数学、地理学、管理科学与工程、体育学、物理学、生物学),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(教育博士),7个博士后流动(工作)站,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。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,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A类学科,教育学、心理学、中国语言文学、数学、化学进入B类学科。

学校教职工共计3149人,其中校本部2818人,校本部专任教师1875人,硕士及以上1740人,占比92.8%(博士1156人,占比61.65%);高级职称1105人,占比58.93%(正高级职称349人,占比18.61%),中级职称701人,占比37.38%。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国际欧亚科学院、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1人,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,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人选6人(含青年),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人选7人(含青年),“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4人,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,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,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9人,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入选者3人,中科院“百人计划”入选者1人,中宣部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(理论界)3人,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(理论界)2人,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,全国模范教师4人、全国优秀教师1人、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、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,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。拥有各类省级人才400余人次。

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(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),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(国家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),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(分子筛膜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),1个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,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,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(无机膜材料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、网络化支撑软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),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(鄱阳湖湿地与流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氟硅能源材料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),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(水上项目训练监控与干预重点实验室),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(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),1个外交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(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),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,1个国家级科技服务平台(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),6个省“2011协同创新中心”,3个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平台立项建设项目(1个实验室和2个工程研究中心),1个省应用数学中心,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,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3个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培育基地,4个省工程实验室,7个省社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2个省级高端智库,8个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,1个省级管理科学研究基地,2个省文化厅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,1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。

学校聚焦重大科研创新,优化组织模式,加强团队建设和梯队培养,不断提升创新能力。近5年来,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3项,其中重点4项。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8项,年度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50强,连续6年居全省第1位。学校共办有学术期刊5本,其中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《心理学探新》等3本刊物为“全国中文核心期刊”,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为CSSCI来源期刊,国际期刊《计算城市科学》(Computational Urban Science)被国际核心数据库EI收录。

学校以“立德树人、服务需求、提高质量、追求卓越”为主线,以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,以分类培养为路径,以科教融合、产教融合为平台,扎实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建设,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。聚焦立德树人,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,定期举办研究生“木铎金声”教学技能竞赛、学术科技文化节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等活动;积极开展研究生趣味运动会、暑期社会实践等,进一步推动实践育人。

高效优质的研究生培养工作,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。近几年,毕业研究生平均就业率达95%以上,名列全省前茅。2000年以来,学校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研究生2万余人,一大批已成为所在行业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。